1月21日,春运拉开大幕。
今年,上海将有3000多名志愿者守护游子的春运之路。这些志愿者可不简单,除了要扛得住工作的强度,还要善于解读旅客的需求,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
那么,春运志愿者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常常服务到深夜
何佳明是上海市徐汇区中学生地铁志愿者联盟的一个负责人,也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志愿者。在过去几年的春运中,他和团队始终坚守在虹桥火车站站、上海火车站站等大客流地铁站,力求为旅客提供最周到的服务。
作为一名地铁志愿者,只要一进入春运,何佳明和队员们便会做好随时通宵的准备。
"春节前后有段时间,铁路全天都有列车开行,在这段时间我们会更忙一些。常常要服务到深夜,甚至是通宵。"何佳明还告知,为了缓解通宵带来的深度疲乏,他们必须让身体尽快适应昼伏夜出的节奏,他们管这叫"倒时差"。
除了要能扛住工作的强度,掌握"肢体语言"这项技能,对于一名春运志愿者也非常重要。
回忆起前几年的春运,何佳明遇到的一个大麻烦就是"听不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会出现一些操着各地方言的旅客前来问路,而且几乎不会讲普通话。
"这时候,我们有两种办法,其一就是问团队里有没有人听得懂方言,因为团队里很多志愿者也来自外地。其二就是用肢体语言——要么做手势,要么拿实物。"
何佳明说,肢体语言他们用得最多,还挺管用的。
受了委屈仍要微笑
在"小甜橙"铁路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唐炜祺看来,做一名春运志愿者,受委屈是家常便饭。他表示,春运期间,火车站的客流量居高不下,经常能遇到心急如焚的旅客来寻求帮助。有时候,旅客会把急躁的情绪发泄在志愿者身上,这时候志愿者能做的也只有"忍"并"微笑"。
"有很多次,志愿者把旅客带到了他们要去的集合点,但因为旅客与同伴沟通出错,在集合点并没有找到同伴。这时候一些旅客就会责怪志愿者,说他们乱带路。"唐炜祺说。
不过,唐炜祺表示,即使是受到了如同上面那样莫须有的责怪,他们还是会微笑着服务。"大家都觉得,受得了委屈,也是志愿者素质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