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新时代上海司法行政人候选人(社会类)

孙晔(浦东新区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浦东新区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孙晔,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上海市首席人民调解员。自2006年起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她在调解战线上已经奋斗了11个年头。孙晔主持调解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我们择一典型物业纠纷案例予以佐证。

  2016年年初,家位于浦东某动迁小区的王阿姨,怀揣遗书,找到孙晔。王阿姨的遭遇让孙晔深深动容:自2006年入住动迁房后,张阿姨发现朝北房间的北墙渗水,并伴有受潮发霉现象。2010年6月,该房产开发商、物业公司上门勘察后予以全面施工整修,渗水问题貌似得到缓解。2013年3月,张阿姨再次发现同样部位又有渗水并伴有严重发霉现象,遂再次报修。但开发商以超过质保期为由,拒绝予以维修。王阿姨求告无门,苦不堪言。

  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灯塔,指引纠纷调解的政治航向

  中国社会目前处于变革时期,矛盾丛生,矛盾化解之路荆棘密布。调解员心中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坚信调解这朵东方之花的独特魅力,坚信法律的公平正义,才能不畏艰难,在僵局中发现生机,在纠纷处理中独辟蹊径。孙晔正是这样一名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民调解员。张阿姨的案子交到她手上后,她联系物业公司和开发商,都被对方以房屋超过质保期为由,予以回绝,纠纷调解之路一时断绝。但孙晔没有气馁,没有退缩,她坚信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应该被关注,她坚信调解一定能达到扶危济困的社会效果,她坚信她不懈的沟通努力一定能增加这个社会的温度,让更多的当事人走向和谐而不是走向对抗。

  于是,在第一次电话沟通被房地产开发公司粗暴打断的情况下,第二日、第三日,直到第五日,孙晔都没有放弃电话接通,她依然耐心无比、不厌其烦地与该公司分析案情,指陈利弊。她的坚持最终打动了该公司,促使他们接受调解。

  正是在无数次这样的坚持中,一盘盘貌似无解的死棋重获生机。孙晔身上坚定的理想信念,焕发出巨大的感染力,一次次将纠纷双方重新拉回理性处理纠纷的轨道上来。自2015年8月以来,孙晔带领的浦东新区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各类物业纠纷2700余件,涉案金额逾2000万元,期间预防并化解了数百起群体性纠纷以及信访类委托人民调解纠纷。

  二、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为舟楫,勇涉纠纷调解的急流险滩

  人民调解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使命,但若想使命必达则必须以雄厚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依托。孙晔是调解队伍中少有的具备法律本科学历的人民调解员,更难得的是她勤于学习,善于将法治思维贯穿于矛盾化解的始终,不仅重视调解的成效,更重视调解的程序,通过运用公开透明的程序强化调解结果的公信力和接受度。

  孙晔分析王阿姨的案件,她认为调解之所以陷入僵局,是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坚称保质期已过,免除己方的维修责任。只有通过中立的第三方,拿出权威的法律意见,强势的房产企业才能低下头颅承担责任。秉持着这样的程序思维,孙晔主持了针对该纠纷的专家咨询会。三名业内专家结合案情和相关法律,最终给出如下意见:1、房屋维修为连续性概念,结合本案证据,房屋并未超过质保期;2、致损原因复杂,不排除楼上邻居有擅自改变房屋功能的可能;3、建议开发商使用专业仪器进行勘查,确定致损原因。

  由于该咨询意见来自与案件处理结果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程序的中立性使该意见易于取信当事人,所以王阿姨和房产公司都对咨询意见表示认可。

  三、以充沛的人文素养为帆樯,逆风扬帆,和谐起航

  调解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深深植根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之中,相比于法律解决纠纷的方式,调解更重情理,更重纠纷的深度解决。将调解方案置于天理人情的审视之下,这是调解这朵东方之花常开不败的奥秘。而人民调解员个人所蕴含的充沛的人文素养,是保证调解制度的温度抵达纠纷双方心灵的最重要的媒介。

  孙晔在接手张阿姨的案件后,没有满足于仅仅只是解决她主诉的房屋漏水问题,而是全面了解王阿姨的境况,全方位地调动资源,帮助王阿姨摆脱生活的窘境。王阿姨际遇坎坷:其女患严重脑瘫,生活不能自理;其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其夫两年前患癌症身亡,王阿姨形只影单,无枝可依;王阿姨刚刚确诊恶性淋巴肿瘤。如果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无人关注,和谐社会的建设岂不舍本逐末?孙晔不愿只局限于法律角度就事论事,她选择带着同情和关爱来开展调解工作。她每日都与张阿姨电话沟通,不仅告知进展,更是安抚情绪,关爱心灵。她主动通过街镇司法所联系到王阿姨所在居委会,发动居委帮助王阿姨渡过难关。

  奋斗数月,终于迎来圆满的结局。2016年4月,张阿姨与开发商在浦东专调中心签订协议:由开发商在两周内做出维修方案,并于30天内,进入房屋,查找原因,施工维修;物业公司主动提供人力、仓库,协助业主搬运、存放家具。

  回首孙晔的调解之路,十年间,她成功化解各类民事纠纷4400余件,其中疑难、复杂类纠纷1500余件,防止“民转刑”类纠纷150余件,预防群体性纠纷50余件,预防非正常死亡纠纷6件,访调对接纠纷22件,纠纷调解成功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