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听到“艾滋病”三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吸毒、绝症、死亡……如果再加上罪犯两个字,是不是更令人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是,你知道吗?艾滋病罪犯也是人,他们在接受刑罚惩罚的同时,比一般罪犯更渴望理解、温暖和关怀!
他叫胡水清,是上海市新收犯监狱艾滋病罪犯专管监区的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和数百名艾滋病罪犯打交道,至今已经14年了。面对复杂情况,他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的使命和担当,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始终坚持对艾滋病罪犯“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帮助他们在“绝望中找到新的希望”。在这种信念的引导下,他先后帮助500多名艾滋病罪犯走向了新生。先后获得“上海市第四届平安英雄”等荣誉称号。
为了进一步做好艾滋病犯的教育、管理、改造工作,新收犯监狱成立了“胡水清工作室”,成为监狱系统一个亮丽的品牌。目前,胡水清工作室共有成员10人,全部大学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5岁,涵盖医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运动学、营养学等,是一支对艾滋病罪犯秉承“身心二治”的专业化民警队伍。
五年来,他不断坚持方法创新,在注重依法管理的同时,形成了“心理上给予疏导、思想上给予帮教、行为上给予约束、病情上给予关爱、治疗上给予引导”的教育模式,使许多罪犯得到家人谅解、主动接受治疗,抗病毒服药率从54%提升到92%,实现了罪犯悲观厌世、消极改造向自律新生、积极改造的转变。
五年来,他不断坚持文化创新,在注重思想改造的同时,形成了“以音乐陶冶情操、以舞蹈增进交流、以小品演译人生、以兴趣激发热情、以康复增强信心”的矫治手段,成立了艾滋病罪犯乐队、合唱团、康复操舞蹈队、钻石画等矫治班等,有效降低了罪犯的违纪率,提升了教育改造的质量。
五年来,他不断坚持成果创新,在注重工作实践的同时,形成了人人参与科研的工作机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共有50余篇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刊登转载,其中有 1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级一等奖;先后编撰了16万字“实务与探索”和10万字的“管理工作制度”,形成的胡水清工作法,被上海司法行政系统作为经验推广。胡水清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授予“团队创新特色班组”称号、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