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承载了怎样的开放期待
2025-10-31 09:4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杰
再过几天,第八届进博会将如期在上海开幕。
据悉,本届进博会将有138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进博会常办常新、越办越好,不仅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心,也再次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强决心。
从时间节点来看,本届进博会的意义也很不一般。
正如前几天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所说,第八届进博会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举办的首场重要经济外交活动。办好本届进博会,将是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进一步扩大经贸“朋友圈”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此作出了专章部署,释放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
以进博会为观察切口,不难发现,中国的开放为世界带来了更多机遇。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未来,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进博会背靠中国这个大市场,前七届累计意向成交额已超5000亿美元,不仅助力各国企业应对困局,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基于开放而来的利好,显然不是单方面的。
就进博会而言,其所展示的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范畴,更涉及了前沿的技术趋势、管理理念、商业模式等。借由这一链接国内国际的平台,中外企业得以达成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比如,有国外参展商基于进博会上获得的市场反馈,加速了产品的本地化开发,助力中国企业成功出海;还有参展商通过共同研发合作,推动中国产品加速进入国际市场。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自身的世界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正是进博会溢出效应进一步释放的体现。
中国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世界以热忱参与回应中国,这种“双向奔赴”是全球经济持续向前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更显珍贵。
对中国来说,“双向奔赴”不仅是应对挑战的现实需要,更是着眼长远的战略选择。正如“十五五”规划建议所明确部署的,要“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在介绍和解读全会精神的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曾表示,我们既看GDP(国内生产总值)也看GNI(国民总收入),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所谓GNI,简单来说是在GDP基础上扣除外国在本国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再加上本国从国外获得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后所得到的数值。例如,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的利润不计入GDP,但会纳入GNI核算。
这也意味着,着眼未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迫切需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中国将以更主动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强化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这正是“中国人经济”的要义所在。
从实践来看,这一开放路径的基础已相当扎实。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境外设立企业超过5万家,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存量超过3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前三,占全球对外投资比重增至7.2%。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具体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肩负着特殊使命,要更好发挥进博会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作用,以更多制度型开放链接国内国际,以开放合作打开更多发展空间。
正如“永不落幕的进博会”向世界所昭示的,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世界各国携手同行,才能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