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杀手:一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引发的警示
2025-6-30 09:45 来源:东方网 作者:朱鹏雄
55岁的王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时身体健康,除了年轻时曾患风湿热,导致心脏的二尖瓣略有问题,但他一直没在意。一个多月前,他开始发低烧,尤其是晚上容易出汗,还常感乏力、没胃口,体重也慢慢下降。家人以为是普通感冒,便自行服药。但“感冒”迟迟不好,反复发热,人也越来越虚弱,连走路都觉得吃力。在一次体检中,社区医生听诊时发现心脏杂音加重,建议他前往大医院进一步检查。王先生本不以为意,但不久后在家中突然短暂意识模糊,甚至出现中风表现,家人赶紧将他送到上海市东方医院。
医院检查发现,王先生的二尖瓣上长出了“赘生物”——这是一种细菌形成的脓性结构,同时血培养显示缓症链球菌感染。结合发热、体重减轻和中风表现,医生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虽然他接受了强效抗生素治疗,但瓣膜已被严重破坏,最终不得不接受微创手术更换二尖瓣,才转危为安。“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低烧,差点要了我的命。”术后康复的王先生这样说,“如果早一点重视,或许就不必开刀了。”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听上去像个很遥远的医学名词,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心脏里的细菌感染”。当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通过血液进入心脏,在心脏的瓣膜或心内膜表面“安营扎寨”、大量繁殖,最终形成“赘生物”——就像在水管内壁附着的污垢一样,它们可能堵塞血流、破坏心脏结构,甚至脱落后进入血液,引发其他器官的损伤。这种情况被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个非常凶险但容易被忽视的疾病。
很多人会问:“细菌怎么会跑到心脏里去?”其实,这并不罕见。在我们刷牙、拔牙、皮肤受伤、输液、甚至便秘出血等日常情况下,一些细菌可能会短暂进入血液循环。如果一个人的心脏瓣膜曾经受过损,比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或放过人工瓣膜,那这些部位就像是“受伤的墙面”,细菌更容易在那里附着并繁殖。
它有多常见?为何危险?
那么这种病到底常见吗?据国外的研究数据,在欧美国家,每年大约每10万人中会有3到10人患上感染性心内膜炎。别看数字不大,这个病的隐匿性很高、诊断不易,而且死亡率高。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技术的广泛使用(比如人工瓣膜、起搏器、中心静脉导管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
在我国,由于尚无全国统一的登记系统,具体的发病率不易统计。但从各大三甲医院心脏外科和感染科的数据来看,这种病的就诊人数近年明显上升,尤其集中在以下几类人群: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老年人、接受过瓣膜置换手术或有心内植入物的人群、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静脉输液时间长的住院病人,甚至还有一些年轻的静脉吸毒者。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害绝非仅限于心脏。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一旦赘生物形成,不仅会破坏心脏瓣膜,引起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脏问题,还可能脱落进入血液,引发栓塞事件。举个例子,如果赘生物碎片跑到脑部,就可能导致中风;如果跑到肾脏,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甚至还可能导致脾梗死、肺部感染、肢体坏死等。更严重的情况是感染失控,引起全身性败血症,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可以说,感染性心内膜炎就像是一个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潜伏在心脏里,一旦爆发,可能就是多重打击。而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症状非常“平常”:低烧、疲倦、体重减轻,这些在普通感冒、亚健康、甚至更年期中也很常见。正因如此,不少患者直到病情加重甚至出现中风、心衰才被确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治疗:靠吃药还不够,有时还得“动刀”
感染性心内膜炎虽然是“细菌惹的祸”,但它的治疗远不止是简单地吃几天抗生素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与细菌打持久战的“硬仗”,需要多学科医生的通力合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精准用药。医生会通过血培养找出致病菌,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往往需要静脉输液4到6周,这是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不可因症状缓解就私自停药,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
第二步是手术介入。尽管大多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抗生素治疗后可以痊愈,但仍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最终需要外科手术干预。这不是因为抗生素不管用,而是因为细菌已经“腐蚀”了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穿孔、撕裂、脱垂,无法再正常关闭,使得血液倒流,引发严重的心力衰竭。此外,还有些患者是因为赘生物太大、反复脱落,造成脑中风、脾梗死等栓塞问题,必须手术取出“定时炸弹”。更棘手的是,一些感染还可能蔓延到心脏的其他结构,甚至形成脓肿,这种情况如果不手术,很可能危及生命。心脏外科医生的任务,就是在感染控制稳定的前提下,去除赘生物及感染灶,修复瓣膜或植入人工心脏瓣膜。这是一项复杂而高风险的手术,但如果时机选择得当、操作得当,常常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第三步是术后管理。包括继续抗生素治疗、心脏康复、营养支持等。术后还需定期复查心脏功能,预防复发。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医疗过程,患者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尤为重要。
如何预防?
这场“心脏战争”,虽然凶险,但并非无法避免。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加强预防。
1.维护口腔卫生
很多人不知道,刷牙、拔牙可能是细菌入血的重要途径。尤其对有心脏基础病者,口腔感染可能成为“心内感染”的导火索。因此:每天刷牙,定期洗牙;出现牙痛、牙龈肿胀要及时处理;牙科操作前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
2.降低医疗操作带来的风险
静脉输液、导尿管、起搏器植入等操作虽常见,却可能成为细菌“高速通道”。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患者和家属也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干预。
3.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部分高危人群在拔牙、胃镜、支气管镜等操作前,医生会建议短期服用抗生素,预防菌血症。药物需遵医嘱,切忌自行服用。
写在最后
感染性心内膜炎不是遥远的“疑难杂症”,它就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一颗蛀牙、一根输液针、一次忽视的低热,都有可能酿成心脏的灾难。
希望王先生的经历能提醒我们:面对身体的不适,不轻视、不拖延、不过度乐观。对心脏有基础疾病的人,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保护心脏,从预防感染开始。
(作者系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脏外科 朱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