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心脏变“胖”的迷局——心肌肥厚的诊疗指南
2025-6-30 08:59 来源:东方网 作者:施盛
诊室窗外蝉鸣阵阵,李大伯急切地在诊桌上摊开捏的邹邹巴巴的体检报告,指尖在心电图报告的“左室高电压”五个字上来回摩挲:“医生,我这心电图上写的‘高电压’,是心脏漏电了还是咋的?”这样带着焦虑的疑问,每天都会在心血管专科诊室里重复十余次。当我们对着体脂秤上的数字斤斤计较时,却常常忽视了一个拳头大小的器官正在发生的“隐形膨胀”——心肌肥厚。
1.什么是心肌肥厚
心肌肥厚是指心脏肌肉异常增厚的结构性改变,可发生在心脏不同部位并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心肌肥厚可以分为健康型和疾病型两类。运动员因长期训练出现的心肌增厚属于健康型,心室壁主要呈均匀性增厚,每次心跳能泵出更多血液,休息时心跳也会自然减慢到每分钟50次左右,从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会比一般人变得粗大,但仍排列有序。而疾病型心肌肥厚多见于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或者原发性心肌病患者。虽然从宏观角度看和健康型的肥厚心肌没啥区别,但微观世界里,这些患者的心肌细胞出现病理性增大且形态不一,排列紊乱,同时心脏组织中会产生大量无弹性的纤维组织。最终心脏会像老化的皮球一样失去弹性,自身泵血能力严重下降。这种异常改变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出现气喘、乏力,严重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早期控制血压、手术修复心脏瓣膜等针对性治疗,能有效阻止病情恶化。因此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定期体检和及时诊治至关重要。
2.怎么才能诊断心肌肥厚
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由左右两个分工明确且互不相通的心腔组成。“左心”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右心”则承担回收静脉血并送往肺部的功能。由于“左心”工作强度较大,长期超负荷可能导致左心室肌肉异常增厚。根据我国《左心室肥厚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医学诊断标准是:在排除运动员等生理性代偿情况后,若男性左心室壁或室间隔厚度超过12毫米,女性超过11毫米(均在心脏舒张期测量),即可判定为病理性增厚。常规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即可发现异常,当遇到体型特殊或诊断存疑时,才会采用更精确的心脏核磁共振检查。
心室肥厚的症状并不典型,与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十分类似,如果出现容易气喘、胸口发闷、眼前发黑甚至突然晕倒这些情况,特别是同时发现下肢浮肿、脖子血管明显凸起和心跳不规律等现象,一定要及时看心血管专科门诊。早发现早干预,才能保护好这个维系生命的“发动机”。
3.如何治疗心肌病理性肥厚
心肌肥厚是心脏结构异常的重要警示信号,其发生发展与特定病因密切相关,因此针对不同病因存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首先,在压力负荷相关性心肌肥厚中,左心室受累最为显著,主要诱因包括高血压和主动脉瓣狭窄两类。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脏持续高负荷运转,左心室为对抗异常升高的血管阻力,逐渐发生代偿性增厚。这类患者需通过规范服用降压药、低盐饮食及规律运动等方式实现血压达标,使心肌重构得以缓解。主动脉瓣狭窄作为结构性心脏病,多由风湿性病变或老年退行性病变引发,表现为心脏出口瓣膜开放受限,严重时可引发心衰甚至猝死。目前,心脏外科为此提供两种主要治疗选择:一是传统开胸外科手术,通过体外循环支持下置换耐用性强的人工瓣膜,人工瓣膜材质可以选择金属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二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这种微创介入技术通过股动脉或者心尖穿刺经导管植入生物瓣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尤其适用于高龄或外科手术高危人群。治疗方案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合并症、解剖特征及生活质量需求,由心血管团队制定个性化决策。
在众多病因中,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或肌小节蛋白相关基因)变异或遗传病因不明的、以左心室心肌不均匀性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这类患者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可能会发生心源性猝死,因此一经诊断,就要积极随访,尽早介入治疗。医生通过超声心动图捕捉室间隔的异常隆起,结合心脏磁共振检测隐匿的纤维化病灶,再辅以基因检测破解遗传密码,能准确揪出致病基因突变。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肥厚型心肌病可分为流出道梗阻性(静息时压差≥30 mmHg)、流出道非梗阻性(安静或运动时压差均<30 mmHg)及流出道隐匿梗阻性(静息时压差正常,运动时压差≥30 mmHg)。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势在必行,治疗方案更是体现出医疗科技的阶梯式进步:一线治疗药物从传统的β受体阻滞剂到作用于心肌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的新型靶向药,而药物疗效不佳的梗阻性患者,也可以从经典的体外循环下心肌切除术或经导管酒精消融术获益,治疗手段正朝着越来越精细的方向发展。对于存在猝死风险的患者,植入心脏除颤器如同为生命加装保险装置。
除了上述常见原因,某些药物副作用和罕见疾病也可能引发心肌异常肥厚。长期服用羟氯喹或类固醇激素类药物的人群中,也可能出现药物相关性心肌肥厚,这需要像定期保养汽车般进行心电图监测。而像心脏淀粉样变、法布雷病、糖原贮积症和线粒体疾病等这样的罕见病症,发病率为数万分之一,通过多种特殊血液指标及基因检测技术也能准确识别。但是,罕见病的治疗往往没有普及的特效药,仍需要以抗心衰为主要治疗手段。
因此,对于所有心肌肥厚患者而言,每年一次的心脏彩超检查就像给发动机做全面扫描,家族中有早发心脏病史的群体更应尽早进行基因筛查,将预防关口前移。从新型药物的研发到微创技术的普及,现代医学正为不同情况的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心脏保养方案”。
(作者系上海市东方医院施盛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