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光景四时新

2025-3-24 09:17   来源:东方网   作者:管苏清  

  在浙西南一隅,那里山峦叠翠、绿水环绕、鸡鸣三省,有一个如明珠般璀璨的小村——开化县金星村。它静静地坐落于钱江源头,宛如一颗大自然中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2006年8月16日,那是一个让金星村村民永远铭记的日子。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了这里,他的脚步轻轻落在这片土地上,却似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泛起层层激励的涟漪。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告诉我们:当时,习近平同志看到村民们加工“开化龙顶”茶叶,鼓励大家要多种茶叶。在听取了关于村级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情况汇报后,指出“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这就是新农村。”这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金星村前行的道路,也如同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希望。

  一场美丽的蝶变


  曾经的金星村,是一个靠“种种砍砍”为生的小山村。山林在斧头的挥舞下渐渐荒芜,马金溪也因无序的开发和污染变得不再清澈,村民有言“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一双雨鞋穿四季”。如今进村宛若进花园,村民开民宿、卖茶叶、办农家乐、外出经商……每个人都向着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环境好了以后,我们村的茶树长在青山间,用清泉水浇灌,出产的龙顶茶叶品质当然好。”老支书郑初一说,村里98%的农户都种起了茶,该产业每年带来700多万元收入,茶园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开化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开化龙顶茶在明朝就列为贡品。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开化县志》记载“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进贡芽茶四斤”等记载。在开化县,为了进一步提升开化龙顶茶叶品牌价值,连续20多年举办开茶节、斗茶节、茶商大会等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开化龙顶茶。金星村山清水秀。从20世纪90年代引进茶叶种植后,茶叶产业成为富民新村的主导产业。

  多年来,金星村一任接着一任抓,不断深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实践路径,不断攻坚山区“自闭症”,打破发展的“紧箍咒”,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进程,探索一条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双赢的山区共同富裕之路。金星村人深知,只有守护好这方山水,才能真正实现一场美丽的蝶变。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金星村人开始了对环境的整治。他们推进污水、垃圾、厕所、庭院“四大革命”,让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臭水沟,如今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红花;曾经的垃圾场,变成了美丽的花园,五彩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村庄的变化。

  走进村民夏建华家,只见庭院收拾得干干净净,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主人的环保理念。用石块围起的花圃、菜园绿意盎然,毛竹搭起的架子上攀爬着藤蔓,废旧猪槽和塑料瓶被改造成创意十足的小花盆。原本乱堆乱放的水缸、陶瓷罐等,被彩绘成一件件别致的装饰物。不管是酒坛、轮胎还是木头砖块,这些看起来没用的东西,现在可是大家眼里的宝贝。2016年以来,金星村动员农户开展绿化美化,全力打造特色庭院。村民积极响应,按照生态环保、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要求,对自家庭院精心设计和改造,建成一批香味浓、景色美的农家庭院,村庄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人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在改变人。目前,金星村大力推行“垃圾不落地”“垃圾无害化处理”行动,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为农民立下清洁榜,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自觉,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全覆盖。不仅如此,村民还自发组成河道保洁队,每天巡河捡拾垃圾。从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绿色生活的风尚正在金星村蔓延,呈现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乡村新图景。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曾经的金星村索取生态资源多、保护少,村中的千年银杏树根须外露、树叶稀拉,1万多亩山林历经砍伐后几成荒山。2006年以来,金星村全面开展“养山富山”,森林覆盖率已超78%。十多年来,村两委干部带头承包土地,不断扩大龙顶茶种植面积。如今,千余亩的名茶基地,如绿色的海洋,在山间起伏。每到采茶季节,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身影,那鲜嫩的茶叶,被一双双勤劳的手采下,经过精心的加工,变成了一杯杯香醇的龙顶茶,走向了全国各地的市场。

  新产业如雨后春笋

  2017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太阳还没露脸,一群上海来旅游的老太太就在村里散步了。她们告诉村民,“一早起床就是为了不浪费村里的好空气。”那时村里人才真正懂得“空气能卖钱”。

  随着环境的日益优美,金星村的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沿着马金溪畔,23家民宿、农家乐次第排开。这些民宿,有的古朴典雅,充满了乡村的韵味;有的现代时尚,能让游客享受到舒适的服务。推开窗户,便是那如诗如画的江景。清晨,被鸟鸣声唤醒,夜晚,伴着潺潺的流水声入眠。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们纷至沓来,去年有20万余人次,他们来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也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曾经的金星村一穷二白,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随着村庄的持续发展,村里出台政策引导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开办农家乐,引进金星供销社、星空咖啡、金星文创等新业态,吸引了竹艺、茶楼、青瓷等商户入驻,共发展民宿23家,创成省级金宿2家、银宿1家,带动200多户农户从事乡村旅游。

  徐卫团一直是村里不安分的年轻人,因为不想种地,他从小就到城里跟着别人修摩托车,在镇子上开修理店创业。2016年,修了十几年摩托的徐卫团,终于选择回到村里。村干部就鼓励他转型做农家乐,刚开始他很犹豫,特别是前期要投一大笔资金。为了鼓励他,村两委一起凑钱借给他,还说如果生意不好就不要他还钱。这才让他下定决心,投了40多万元,把自家房子里里外外装修了一番,当年开始试营业,金星村的第一家民宿就这样诞生了。他的民俗不大,目前只有一个客厅,5间客房,1个餐厅,一个厨房。可他觉得这样刚刚好,可以有足够的精力把每个房间布置好,为游客营造出家的感觉。现在他经营的深渡客栈生意特别好,平均每天净利润近千元,忙的时候提前一个月都不一定预定到。他说,不仅自己收入提高了,父母的收入也增加了。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幸福指数也大大提高。

  据统计,2006年时,金星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在外打工,现在这个数据已经降为七分之一。近年来,又充分挖掘绿色生态、休闲旅游、红色教育等方面资源,大力发展集农家乐、采摘游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电商、文旅研学等新业态,形成“农业+”“旅游+”“文化+”等多业态发展格局。

  “以前村里民房没人租,现在每套每年3万元起步。返乡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已经没有留守儿童了。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涨到4.6万元。”村支书徐雨录告诉我们,金星村是“旅游从无到有、人均年收入从千到万、返乡青年从少到多”,作为典型的生态村,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发展旅游经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掠过山野,惊起一群白鹭。古银杏树下,黄发垂髫都在忙。“共富游船”在马金溪上缓缓航行,载着游客们游览“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那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着两岸连绵的群山和苍翠的林木,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田园画。

  近几年,“大金星”共富实践区的概念应运而生。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成立,将周边村的培训研学、文化旅游、民俗休闲等业态整合起来,为200余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漫步在金星村的阡陌小巷,脚下是平整的石板路,身旁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共享庭院”里,鲜花绽放,蔬果飘香;“一米菜园”中,嫩绿的蔬菜生机勃勃,不仅让村里的景观更美,还让村民们有事可做、有钱可挣。文化礼堂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是村民们在举办文化活动,或是游客们在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钱江源党建治理馆里,展示着金星村的发展历程,记录着金星村人奋斗的足迹。如今的金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增,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到6000元,提高到46000多元。这一个个数字,是金星村发展的见证,是金星村人努力的成果,更是共同富裕的生动诠释。金星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在时光的褶皱里,总有一些地方,像一首悠长的诗,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游客一多,村民便有了更多挣钱的门道。一些外乡人也看到了创业的机遇,爱上了这片土地。隐乡小院民宿的老板娘赵娜是安徽人,到金星村一游被这里的创业氛围打动。当初她发现隐乡小院这个小房子,虽然已是危房,面临即将倒塌和拆除的风险,但因为靠着马金溪,又有个小院子,因此觉得适合开一个民宿,于是就把它租下来开始改造。隐乡小院所有的室内外设计都是她一手操办,房间内的老物件、桌椅台布,房间外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处处都可以见到她对于这个小院的巧心和设计。这里房间总共3间,每间的布局都不尽相同,让你拉开窗帘就可以感受到绝美风景,放松心情,放飞自我。赵娜说,在这里她找到了小时候家的那种幸福感,还找到了新的事业版图。她觉得隐乡小院能够在金星村扎下根,除了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村干部的支持和村民的帮忙。过年过节的时候,村里的领导会带着人给她发红包;平时村里有接待要用民宿的场地产品,或者需要她讲解和接待,村里会给予相应补贴。村里有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等大事,也邀请他们一起商议。

  乡熙心渡,也是一家外乡人开的茶馆民宿,静静地伫立在街角,微笑着迎接每一位过客。茶馆的门前,几盆绿植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推开门,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茶馆的布置简单而雅致,木质的桌椅,古朴的茶具,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勾勒出山水间的悠然意境。乡熙心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境。茶馆的灯光温暖而柔和。坐在窗边,捧一杯热茶,看窗外景色,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乡熙心渡,仿佛是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暮色漫过马金溪时,茶山亮起星星点点的灯。何雨录站在观景台指着村景:“东头炒茶厂,西头民宿群,南坡花木基地——家家亮灯处,都是钱袋子。”未来乡村什么样?金星村绘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注脚——让乡村更有市井味、乡土味、烟火味,让乡村成为现代人向往之地……

  1175年,宋人朱熹在钱塘江源头看到了向往的春日景象。河岸垂柳拨弄旅人心弦,引得他不禁想起旧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在早春钱江源头极目远望,千年古邑有了新时代回响: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马金溪水流潺潺,白墙黛瓦的倒影在溪水里碎成千万片银鳞,揉进了三月的茶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