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第110将”
2024-7-26 14:15 来源:东方网 作者:管苏清
“北有荣宝斋,南有汲古斋”,在上海滩收藏界,说起汲古斋斋主杨育新,无人不识君。此兄年逾古稀,心上不见皱纹,仍快人快语、生动诙谐,做事爽气、耿直可掬,信奉耕读传家,待友赠宝如履。因友人誉称国画家戴敦邦先生为水浒“第109将”,我誉之为水浒“第110将”也。
雄健好强,杨育新行走世界迥异他人,真如“梁山兄弟过日子——亲热”。1969年,他刚满15岁,稚气未脱,到黑龙江山河农场当了插队知青。年纪虽小,身板却有“大公鸡”模样。在那个特殊年代,偌大农场,几千名知青,闲来无事,时常打斗逞强,他靠着不服输的个性,成了远近闻名的“旋风小霸王”。
人道是“一物降一物”。来自上海的女知青陈建芬,芳龄21岁,是共认的“农场一枝花”。对毛孩子杨育新,关爱备至,照顾有加。十年光阴似箭,两颗寂寞心在北大荒战天斗地,一天比一天走得近。等到知青返城,杨育新也出落得如仪仗队员,于1982年终于抱得美人归,与陈建芬领了红彤彤的结婚证。上海老城厢有言:“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六,抱双金。”命运相随,好比友人言“建芬育新人”。
古道热肠,杨育新到哪哪闹猛,都是“腿上绑大锣——响得很”。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小学时就爱读中外名著、唐诗宋词。返城进企业当上工会干事,职工自发组织成立的集邮协会、书法协会、钓鱼协会、足球协会、旅游协会、录像协会……纷纷聘请他担任秘书长。他乐此不疲,成为秘书长“专业户”,凭藉才干和侠义赢得广泛人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杨育新涉足艺术品收藏。他能说会道、满嘴跑马,一时收不住,凭借聪明还能自圆其说,让人不服不行。当他请时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唐云题写汲古斋匾额时,这位艺术大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一定要把汲古斋办成老百姓和书画家都能来的艺术殿堂。”汲古斋开业,杨育新发愿:要让高雅艺术接地气,让名家书画“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粒吐沫三个钉,他说到做到,业界称誉,从此汲古斋于上海滩风生水起。
坐落在上海老城厢三牌楼路上的汲古斋,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无不记录下了城市沧桑嬗变。每年元宵佳节,老城厢总是花灯倾城,汲古斋“书画名家写春联”吸引民众。自2001年第一届以来,先后有戴敦邦、王康乐、高式熊、洪丕谟、刘小晴、林仲兴、颜梅华、张桂铭、陈家泠、钱行健、杨正新、陆康等驰誉海内外的书画家莅临“汲古斋”,当场挥毫泼墨,为市民书写春联。
年复一年,这已成为上海市民文化活动的一个艺术符号。越来越多德艺双馨的书画艺术家认同杨育新“还书画于民”的理念。这一天,杨育新是大忙人,尽情施展纵横捭阖、指挥全局的才能;夫人陈建芬则充分显露了有礼有序、滴水不漏的“阿庆嫂”本色。
坚韧朴实,杨育新为人做事只要认准,就像“开弓之箭——永不回头”。这为他赢得好口碑,有啥事只要振臂一呼,众人必会策应。130多位沪上印坛高手,历时两年,同刻“古玩宝斋”四个字,杨育新策划完成了这一创举。细数百位治印高手的名字,真让人大开眼界:钱君匋、高式熊、曹简楼、顾振乐、沈觉初、韩天衡、颜梅华、王宏喜、江成之、刘一闻、童衍方、陆康……都是响当当的印坛高人,令人目不暇接,作品方寸之间,争奇斗艳,有的挺劲生辣,有的雄健淳厚,有的凝重端庄,有的闲适拙朴,有的方圆兼之,有的工整秀美,别开生面,气象万千。
我在不同场合,多次见杨育新将一件件珍贵的书画艺术品送给友人,那一刻他的眼神清澈见底,举手投足间,送出的就像是一颗青菜、一瓶矿泉水,顿显他的诚挚之情,不存有其他杂念。我存有一册女书法家周慧珺题写名字的印家雅集,这也是他花费心血制作的,装帧考究,馨香袭人,前后夹板是阴沉金丝楠木,徐徐打开册页,内中印迹刀驱石骨,笔走蛟龙,熠熠生辉,好一件艺术品!我放于书案,读书写作累了,时常摩挲,把玩养心,甚是快哉。今年端午,女作家潘真为其撰写的《汲古斋传奇》一书出版,传神入画,阅之叫绝,一时间上海收藏界好不热闹。
光阴百代,回首人生,有什么东西是值得驻足惦念的?对杨育新来说,从来不是金山银山,而是留在天地间的一轮明月、一夕斜阳、一江黄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