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等待期,旧改地块也“优雅”
2024-5-8 14:51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唐烨 胡幸阳 选稿:潘子慧
为改善老百姓居住环境,近年来上海中心城区加大旧改力度。居民搬走了,旧改基地“未拆除也未建设”的状态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对这些特殊的城市空间,如何让其“优雅”地存在?
把路段热度保持下来
一般来说,旧改地块从居民搬迁到开发,再到建设完成,顺利的话需要三到五年。如果地块情况较复杂,开发周期会更长。例如,地块内有个别居民迟迟不肯搬迁,开发商招商不顺利,地块内有历史建筑需要评估等。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旧改基地的开发等待期,基层干部巧妙地将其利用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围挡板、封水泥。
黄浦区淡水路上,石库门里弄小区西成里在2022年完成了旧改征收,外围门窗的水泥在去年被多彩的墙绘取代。
属地街道淮海中路街道聘请专业人士,从西成里的故事中找灵感,设计了一片反映上海里弄生活的墙绘:里弄大门上绘上了“油条大饼摊”,穿着围裙的上海阿姨在摊前忙碌着;窗户画成了多彩玻璃窗的样子,“妈妈”“奶奶”正在窗前洗菜、烧菜;墙壁上绘上了几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正在开心地跳皮筋。
这片墙绘的对面是一排沿街小店,有咖啡店、小吃店、花店等,烟火气十足。一家咖啡店店主告诉记者,西成里的居民刚搬走时,这段淡水路一下子冷清了下来,店铺生意淡了很多。去年夏天,街道联手社区企业小红书在淡水路上办了一场“诗歌刷街”商旅文活动,当时很火,让这段路在社交网络上有了名气。后来,西成里(淡水路段)的外墙被涂上了墙绘,又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打卡。这条路的热度就这样被保持下来了。
淮海中路街道新天地管理办综合科副科长邱唯一告诉记者,西成里被淡水路、自忠路、马当路包围着,与新天地的几座商业体仅一街之隔,路上也有不少沿街小店,节假日游人如织。街道了解到西成里旧改基地在三五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从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与服务游客的角度出发,于去年对西成里的外墙进行了更新。
不久前,街道还在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重新装修了西成里旧改基地的一间沿街房屋,打算开设一家小型艺术馆,主要服务于游客,讲好石库门的历史故事。“我们希望通过城市的微更新,实现社区内‘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邱唯一说。
旧改基地成睦邻空间
在杨浦区定海路街道,一处旧改基地被临时改造后,成为周边居民的共享空间。
这处旧改基地内只有两幢居民楼,占地面积小,尚没有合适的新建规划。因管理空白,这里一度成了路人随手丢垃圾的垃圾场。
凉州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燕很想将这块地方用起来。周边因城市更新拆除了许多老房,本来嵌在其中的菜场、小卖部、理发店、修鞋铺等便民店铺也搬离了。“这块地方如果能改造成功能复合的睦邻空间,不仅能解决影响风貌、管理真空等问题,也能让居民的生活更方便。”张燕说。
去年年中,张燕与居委干部、居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就这块区域如何利用改造,召开了多次讨论会。
凉州居民区争取到了杨浦区和定海路街道的支持,街道将辖区内7个闲置的岗亭调拨到凉州居民区,还联系了辖区高新技术企业一造科技通过3D打印技术对岗亭进行改造。定海路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肖敏说:“一造科技的老总非常爽快,一听是为附近邻居做便民实事,只收了一折的基本费用。”
改造开始后,基地被拆除了灰色围挡,刷上了明黄色的新漆,装上了大门和雨棚。今年元宵节,它以“孚光里”的新名字亮相。首场活动由定海路街道携手平凉路第三小学、上师大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举办,搭建了“家校社”联动平台。
如今,每周一到周五,孚光里天天都有活动,场场“爆满”。活动主题由居民决定,“菜单式”轮转满足各类需求;活动“主理人”也是居民,没有额外开销。
“除了前期改建的一次性投入,孚光里维持运转几乎只要付基本的水电费,可持续性很强。”肖敏说,孚光里曾联合滨江小学组织了一场公益集市,一次筹得2万余元,够用很久了。
因地制宜进行价值再造
专家建议,上海有关部门、区和街道应对现存旧改基地进行精细化区别管理,研究阶段性利用场景,探索更美好更有效益的模式。
“要对中心城区旧改基地的开发状况摸清底数,实施区别管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说,对于那些处在市中心核心区、短期内无法启动开发的旧改地块,可邀请环境设计、美术等方面专业人士,结合街区特点风貌,美化旧改基地外墙。
上海乐益发展中心创始人曹橗则建议,一些有条件的旧改基地,可因地制宜进行价值再造。市中心人流量大的旧改地块,可以打造成流量经济的承载地,紧邻居民区的地块可考虑开辟一些公共活动空间等。
专家还建议,鼓励企业参与旧改基地空间价值再造。今年1月,虹口区乍浦路一处旧改基地被知名导演陈可辛选为拍摄场地,进行改造后,乍浦路一带再现了老上海风貌,一下子成了旅游打卡地。去年5月,复星集团邀请专业人士在老城厢内方浜中路的旧改基地外墙上彩绘了大量猫咪图案,再结合街区小品的摆放,打造了“外滩猫街”,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汤惟杰认为,一些上海旧改基地留有石库门文化的印记,受到一些文化类商业类企业的青睐,可鼓励这些社会力量参与打造,活跃上海的城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