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雀跃”,上博人民广场馆重启
2023-12-11 15:2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简工博
“我预约的是上午10点,但还是想早点过来看看。”昨天9时不到,市民徐先生已经来到上海博物馆门前,拍摄等候入场的最早一批观众:排队的人群里,有人扶老携幼举家出动,有人拖着行李箱直奔展览……
因配合上博东馆文物搬迁和布展等事宜,上博人民广场馆临时闭馆两个月。昨天9时,上博人民广场馆大门重启,除了最新的“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的第三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正式向公众开放,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四个常设展也同步免费开放。重启首日,不少观众直言“高兴”“雀跃”,“逛博物馆、看展览已经是上海的一种生活方式”。
还未开馆就排起长队
8时45分,距离开馆还有15分钟,上博南门外广场上的等候区域已排起数十米队伍,占满回环排队通道的一列。一侧公告参观流程、参观须知的信息板旁,已挂出灰色的提示牌,“今日预约人数已满”。“我周三就预约了,周五再看上博小程序,已经显示全部约满了。”徐先生告诉记者,虽然没有约到最早一批入馆,他还是提前到来,“想记录下这一刻。”
站在队伍尾端的黄先生家住浦东,为了赶上首批入馆,他7时15分就起床了,“把周末过成了工作日。”在他的经验里,上博特展要赶早,“最早一批入场客流是一天中最少的,观赏时间更充足。而且上博特展很有话题度,我想不带任何既定观点去感受一场展览。”
刚刚站定不久,黄先生后面又陆续赶来不少观众。8时50分,等候的队伍已经转了一个弯,到8时52分,队伍已占满排队通道两列,成了“U”字形。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开始在队伍中逐一询问提醒观众是否已有预约。
9时,馆门正式打开。黄先生提前打开二维码,将身上钥匙、卡包等零碎物品统一收纳进随身包里方便安检,9时5分便进入馆内。“虽然排队看起来不短,但入馆等候时间并不长。”
不少观众直奔特展
短暂分别两个月,再次开启的上博人民广场馆在不少老观众眼中“一样,又不一样”。场馆布置陈列看起来和此前并无变化,中央大厅如上半年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时一样布置出主题舞台,为当晚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做准备;此次特展设在二楼,刚刚举办完“实证中国”展的一楼特展厅和对面的古代青铜器馆均未开放。
入馆之后,不少观众率先来到二楼的“对话达·芬奇”特展处——首批观众中不少人专程为此而来。进入展厅,一些观众直奔展览最重要展品之一、意大利唯一允许出境的达·芬奇作品《头发飘逸的女子》而来,有观众介绍自己的特展观展心得“先看重点展品,再整体看一遍,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展品再细看一遍”。
“实物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任何精细的图片和影像。”一名女观众站在这幅作品前端详良久。据她介绍,来之前她已看过不少这幅作品的高清图像,“这幅画是画在木板上的,很多翻拍图无法避免把木纹也记录下来,看起来很驳杂。但是站在实物面前,这种材料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画中的女子真实、温柔,这是相机无法记录的美。”
展览现场被设计成曲径通幽的模式,透过拱门、花窗,观众往往在欣赏一件展品时,不经意一回头就能看见另一件同题之作。黄先生和另一部分观众一样选择根据展览动线移步参观,“这样更能理解策展思路。”
他对此次展览的“对话”主题很有兴趣,东西方艺术的差别与联系值得进一步玩味:“都说西方绘画追求写实,要形似;中国画写意,求神似。但《头发飘逸的女子》的头发,只有寥寥数笔,却能让我脑补出她丰盈飘散的发丝,这是形似还是神似?《秋风纨扇图轴》仕女的发际线都画得根根分明,连衣褶都一丝不苟,但从女子的姿态动作到倾斜的山石无不透露出萧瑟,这又是写实还是写意?”
据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绍,上博提出“对话”创意后,意大利方非常有兴趣,主动根据出借的展品与上博商议可对话的中国艺术品;这一创意也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主动提出合作意向。
与特展同步,上博人民广场馆四个常设馆也再次开放,其中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呈现精品文物共计117件,换展更新后呈现了许多久未露面的佳作,唐代《草书法华玄赞卷》、北宋黄庭坚《楷书狄梁公碑册》和明代唐寅《黄茅小景图卷》等纷纷亮相。虽是常设展,但两馆通常每半年更换一次展品,自1996年以来已向观众展示约600件书画名品,“常展特办、常办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