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2023-5-31 09:14   来源:东方网   作者:许旭东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狭窄,从而导致患者的心肌出现缺血、缺氧乃至于坏死,临床上以胸闷、胸痛、气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冠状动脉之所以会狭窄,是因为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突破血管内膜,堆积到内膜下,胆固醇越堆越多,就会逐渐向管腔内突出,从而引起血管的狭窄。冠心病的治疗,药物是基础,部分狭窄严重的患者还需要植入支架或者冠脉搭桥,在冠心病日常护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环节,只有控制好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遏制冠心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那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呢?

  一、坚持用药

  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往往是因为斑块不稳定而导致斑块破裂,局部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进而完全堵塞血管。因此,心肌梗死的形成与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发生心肌梗死的真正原因是不稳定斑块的破溃,所以,增加斑块的稳定性是治疗冠心病,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的关键。目前,增加斑块稳定性最常用,证据最可靠的药物就是他汀。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石”之一,它不但可以降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元凶——LDL-C的水平,从而阻断斑块的继续进展;它还可以稳定动脉血管的内皮,产生抗氧化、抗炎性反应,使斑块的脂质核心缩小,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冠心病患者,特别是狭窄比较重,甚至放过支架的患者,他汀类药物需要终生服用,而不是看胆固醇指标。很多病人看到胆固醇已经降到参考值以下,以为就可以停用他汀类药物,这是不对的。况且,专科对不同患者的胆固醇达标水平,有个体化的严格标准,远不是化验单上参考值那么粗略。另外,心肌梗死初发阶段是血小板的聚集,进而激活凝血系统而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就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另一块“基石”。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发挥出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除非有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否则冠心病患者需终生服用阿司匹林。如果放了支架,还需要口服另一种抗血小板的药物,比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物这两种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所以冠心病患者一定要坚持规律服药,千万别私自停药。除坚持服用以上常用药物,还要备好保健盒、急救药品等。如频繁发生心绞痛,要及时卧床休息,时刻关注身体可能出发的求救信号,如胸痛、胸闷、牙痛、左上肢麻木等,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另外如果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还要针对性的口服药物,把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只要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冠心病发作,延缓其进展,进而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二、戒烟戒酒

  吸烟是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因此,除了按医嘱坚持用药以控制血脂、血压、血糖水平以外,患者还要彻底戒烟,并远离二手烟,而不能用电子烟代替传统香烟,因为它们并非无害,有些电子烟不仅能释放尼古丁,还会释放其他成分,如羰基化合物以及细颗粒和超细颗粒。有文献表明,戒烟者死亡率能降低36%,每日吸烟1包以上者,死亡危险性比不吸烟者要高出3倍,而戒烟以后,这种危险性可逐渐降低,3~5年后可降至不吸烟的水平。尽管少量饮酒不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但有文献表明,每周摄入超过100克的酒精还是会增加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完全不喝酒的人比少量喝酒的人患冠心病等疾病的概率更低。正因如此,美国心脏协会给出了明确的警示——不建议任何人以“降低冠心病风险”为理由而开始饮酒。

  三、健康饮食

  不健康的饮食是导致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优化饮食结构能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日常饮食中,需要做到低盐低糖低脂。糖可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引起高脂血症、肥胖,增加血压中糖的浓度,从而加重冠心病。食入过多的盐,会导致水钠储留,引起血压升高,而高血压病患者比正常人冠心病的发病率高8倍。冠心病患者的食盐应控制在每日6克以下,一般饮料瓶一瓶盖正好装10克盐,一啤酒瓶盖正好装6克盐,可以此为据。钾能阻止过高食用盐引起的血压升高,对轻度高血压具有降压作用。建议多吃含钾量高的食物,比如豌豆苗、莴笋、芹菜、丝瓜、茄子等。限制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摄入,清淡饮食利于高血压、高胆固醇的控制,而高胆固醇饮食增加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过多的胆固醇代谢不掉就会堆积于血管内膜下,进而导致斑块形成并增大,容易破裂发生心肌梗死。另外,吃饭不要过饱,饱餐增加心脏负荷,而且饱餐后全身血液再分布,胃肠道血流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相对更少,故可诱发心绞痛的发作。因此,冠心病人提倡吃八分饱。对于冠心病患者,我们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即多吃水果、蔬菜,豆类、纤维、多不饱和脂肪、坚果和鱼类,避免或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红肉、乳制品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四、体重管理及体育运动

  在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中,肥胖或超重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终生风险均要明显高于体重达标人群。腰围是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标志,并且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亚洲人来说,建议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0厘米。在患有冠心病的受试者中,有意减肥者明显降低了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此,保持正常体重至关重要。很多冠心病患者放完支架或者搭桥后不敢运动,再加上手术后进补的习惯,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多,很多人都会发胖。而研究发现,如果超过标准体重的20%,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1倍;喜欢运动的人,冠心病发病风险比习惯久坐不动的人减少1/3-1/2。因此,建议冠心病患者要坚持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慢跑、散步、游泳、太极拳、气功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遇有骤冷、暴雪、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应留在室内活动。提倡用温水擦浴,以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同时要积极防治感冒、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五、保持平和的心态

  有些心源性猝死发生前有一些诱发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导致血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心跳加快,不但增加心脏负荷,还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猝死,并且情绪激动后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引起心绞痛,甚至斑块破裂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从而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 许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