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穹“时空之门”,连接上海过去与未来

2022-7-29 15:5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唐烨  

  入夜,上海南外滩,一座金属网格构筑的“石库门”建筑矗立在亲水平台之下,建筑轻盈通透,在彩色灯光的映衬下如梦似幻;建筑两侧,延伸出硕大狭长的艺术景墙,投射着一张张老码头的影像……日前,全新提升改造后的“十六铺旅游码头”1号码头亮相。

  十六铺旅游码头位于黄浦江重要核心岸段,北起新开河延长线,南至复兴东路头,分为1号、2号、3号码头,总岸线长度约1.1公里。作为集浦江水上旅游中心、商业配套集群、交通枢纽中心于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在疫情前,十六铺旅游码头每年可接待游客200至300万人次,占黄浦江旅游客流总量的70%左右。今年初,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地产集团履行码头开发建设平台主体责任,下属的上海市黄浦江码头岸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对十六铺旅游码头启动新一轮改造。

  营造海市蜃楼般梦幻感

  中山东二路481号、491号是十六铺旅游码头1号码头所在位置。走在人行道上,远远就能看到一座白色的高大门头,这是1号码头改造的最大亮点——门头“时空之门”。

  “十六铺旅游码头北靠集结海派建筑群的外滩,西邻具有老上海风情的城隍庙老城厢,东望现代繁华的陆家嘴金融城,恰好是贯穿上海‘过去·现在·未来’的通道。我们提出了‘海派建筑+当代构筑’的设计理念,即打造一穹‘时空之门’,连接上海的过去与未来。”上海市黄浦江码头岸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玲说。

  门头的选材与创意富有深意:以金属网格作为建筑皮肤,构筑了代表上海历史与文化的“石库门”经典建筑造型,采用当代构筑工法营造出海市蜃楼般的梦幻感。设计者从“栈桥”中找到灵感。过去,老上海人登船前要走过一段钢丝网格铸造的栈桥。踏着富有弹力的网格桥面,低头可望见栈桥下奔涌的江水,这是很多老上海人对十六铺码头的独特记忆。设计者以“旧元素,新表达”来找回旧时记忆、体味当下诗意。

  石库门门头与背后的连廊相连接,白色的金属网格板轻盈通透,与其后上方的一组飘逸起伏的曲线形玻璃棚相映成趣。这组玻璃棚颇有来头,高低起伏落差达10多米,好似一朵白云又似一组翻滚的白浪,这是“浦江之云”,是十六铺码头在2009年改造时打造的标志性建筑。

  入夜,南外滩的高楼大厦灯光璀璨,十六铺旅游码头1号码头也披上了彩色的外衣。设计者为“时空之门”打造了夜景效果,浪漫的樱花粉、热情的火红色、浓郁的金橙色、沉静的湖蓝色,色彩不断变化着。四种颜色代表四季更替,寓意着码头的历史变迁。

  客流通行速度提升50%

  在门头两侧,延伸出一排艺术景墙,景墙采用穿孔铝板技术,通过一个个洞孔,投射出十六铺码头的历史老照片。这些老照片是从上海档案馆调阅的,有19世纪初码头雏形时、20世纪初码头盛世时、21世纪初码头改造前作为上海港客运总站的最后画面等,描画出十六铺码头的蝶变跃升。白天,艺术景墙上的码头图景是黑白素描;夜晚,随着灯光的闪现化作了光影叙事。

  新一轮的十六铺旅游码头提升改造,不仅在于打造标志性的码头形象,更在于完善服务、优化体验。“解决过去老百姓反映的十六铺旅游码头‘看得见、进不去、绕得晕、搞不清’等问题,为市民游客创造更好的游览体验。”郭玲说。

  走进改造后的检票大厅,会发现检票口的位置被后移到大厅深处,优化了登船动线,释放了检票大厅部分空间。同时,将“先安检后票检”调整为“先票检后安检”,优化登船流程,将缓解大客流堵塞状况。

  再往里走,新升级的六道检票闸机一字排开。新的检票闸机可通过识别船票、手机二维码、身份证等方式开放,能提升客流通行速度50%以上。此外,在水域亲水平台区域增加了登船入口,市民游客可以少走路;拆除了台阶步道,改为无障碍坡道,方便老年人、残障人士与推着婴儿车的游客登船。

  十六铺旅游码头是一个大型旅游综合体,除了码头功能,还有地下商业、公共停车库、公共观景平台等区域,在这次改造中升级了标识导引系统,让市民游客清楚识别各个区域,提升游览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