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上一堂跨越600年的德育课
2020-11-12 15:0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洁芸 选稿:潘子慧
“坐立寝言,都要有基本的动作规范。坐,不仅要挺直腰板,像座小山一样,头的姿势也很有讲究:不能抬太高,那会显得你有些傲气,也不能耷拉着,那样会给人以自卑的感觉……”不久前,在浦东新区方孝孺纪念馆求忠书院的“正学堂”里,方孝孺第25代孙方庆平用先辈著作《幼仪杂箴》中的箴言,给航头学校五(10)班的孟君竹和她的同学们上了一堂“跨越”600多年的德育课。
今年9月,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方孝孺研究会在航头镇成立,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方孝孺纪念馆也对外开放。从10月开始,纪念馆“正学堂”迎来小参观者——浦东新区航头学区、下沙学校、航城实验小学、周浦第三小学的3000多名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走进方孝孺纪念馆,学习这位“天下读书种子”对于儿童、小家、治国的儒家思想和理念。
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
方孝孺并非航头人,为什么将纪念馆建在航头?经过8年追寻,方庆平考证了不计其数的文献,才建起这座纪念先祖的纪念馆。
方孝孺,浙江省台州市宁海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正学先生”,著有《逊志斋集》二十四卷,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因辅佐建文帝实行建文新政,又被称为“帝师”。公元1402年,因拒绝为篡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被施以极刑,并诛及十族,873人遇难,史称“靖难之役”,时年46岁。
方孝孺虽被诛灭十族,但其幼子方中宪被多方义士冒死救下,幸免于难。从老家浙江宁海县,通过航海隐藏到今上海奉贤青村,投奔方孝孺门生俞允,改名俞德宗。14年后,俞允将养女嫁给俞德宗为妻,为避嫌,改余姓。传至七世,名为余广。1514年,余广携子余采定居上海航头,在今天的航头镇丰桥村12组建造南宅,俗称南方家宅;后在丰桥村6组建造北宅,后设方家典当。
方庆平,方孝孺的第25代孙,经过8年考证,遵循父亲的遗嘱,不仅写好了方家的家史和家谱,还始创重建了这座方孝孺纪念馆暨“求忠书院”。纪念馆落成以来,已接待慕名而来的近万名参观者。
孩子喜欢这样的德育课
万历三十七年,方孝孺平反昭雪,其后裔恢复方姓。1609年,当年的松江府为弘扬方孝孺“英魂浩气、惟忠是归”之精神,建“方正学祠”额曰“求忠书院”。由于朝代更迭,当年“求忠书院”已不复存在。
如今,随着方孝孺纪念馆建成,“求忠书院”再次恢复。每一位前来参观的孩子,都要在这里上一堂特殊的礼仪课:亲手做一张写着“天下读书种子”的书签,聆听和朗诵先人留下的修身礼仪之道。
方庆平讲的是方孝孺14岁所著《幼仪杂箴》中对于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幼儿日常生活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指引和记录。这些600多年前记录的儿童礼仪,在现在看来,依然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德育课。走进纪念馆上课,了解方孝孺的生平,走近他的为人,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是看得见听得到的真实课堂。”航城实验小学德育主任刘月英说,学习礼仪,从小立志,这样的“课堂”更能让孩子们接受。
两年前,方庆平做了42块展板,走进航头、新场两镇的学校以及乡村、社区“讲学”,很多中小学生、村民、居民开始了解方孝孺的生平和他的“正学”精神和思想。如今,当他们走进方孝孺纪念馆和求忠书院,就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上完这堂不一样的课外实践课,小学生孟君竹写下感想,“历史在变迁,时代在进步,唯有读书求知是不变的真理。愿天下所有人都能乘着书籍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
传承发扬“正学”精神
课程结束的时候,方庆平给孩子们留下一道思考题:“方孝孺被称作是‘天下读书的种子’。那么我们说的‘学霸’和‘读书的种子’有什么区别?”
方庆平说,给孩子们留这道题目,其实是方孝孺的一生所求:读书,不能只为了功名利禄,而是要把所学变为做人的准则,惠及更多人。
“方孝孺的思想和理念,至今都有非常广泛的借鉴意义。”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说,未来,方孝孺纪念馆可以成为更多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基地,学习“正学”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航头镇丰桥村正在打造“正学文化村”,方孝孺纪念馆和求忠书院正是核心区域。“学礼仪学做人,学家训学治国理念,我们有了一所家门口的‘博物馆’,未来,我们将把方孝孺纪念馆作为定点课外教育基地,并把这些经典理念融入学校的家庭教育课程中去。”刘月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