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智慧引领、优质均衡、开放融合”特色 建设长宁特色活力教育体系
2025-10-22 15:37 作者:马骏杰 选稿:曾子檬
长宁区围绕建设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形成了“智慧引领、优质均衡、开放融合”的区域教育特色。新时期,立足教育强区建设新征程,长宁区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师生发展核心需求,部署六大任务,明确未来三年教育强区行动目标:到2027年,基本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相匹配的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
10月21日,上海市长宁区副区长顾洁燕做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访谈节目,介绍长宁区“智慧引领、优质均衡、开放融合”的区域教育特色,并就长宁区如何建设活力教育这一话题与广大市民和网友进行探讨。
![]()
双轮驱动 让活力特质洒满教育角落
“活力教育”强调激发师生生命潜能。长宁区以“活力教育”为引领,通过系统性的机制设计与路径创新,推动理念与实践深度融合,让“活力”成为师生成长的鲜明特质。
顾洁燕阐述活力教育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长宁区将通过“机制保障+路径创新”双轮驱动,让“活力”成为师生成长的动力支撑,促进师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机制保障方面,长宁区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依托数字平台搭建五育融合的学生成长数据驾驶舱,突破传统单一维度评价局限,形成发展性、个性化的教育评价新范式,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发展活力;针对教师,长宁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教师培育“高原-高地-高峰”框架,激发教师专业活力;同时长宁区健全协同联动机制,联动校、家、社形成育人合力,提升教育活力。
路径创新方面,长宁区坚持打造数字化育人场景,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构建学段衔接的梯度式课程体系,为学生提共个性化的学习支撑,激发师生活力。对于市民最关心的教育主阵地——课堂,顾洁燕指出长宁区会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顺天性而教、循规律而育,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融入日常教学,让师生活力在课堂实践中充分彰显。同时长宁区为学生发展构建特色成长平台,通过科创竞赛、艺术联盟、体教融合等载体,释放学生多元潜能。
![]()
以四项举措为抓手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顾洁燕介绍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长宁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且关键的抓手,很多工作都与数字化转型息息相关。作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迭代升级进入了2.0时代,这个阶段长宁区将会有怎样的新举措,学生在AI时代如何高效学习都是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首先,长宁区教育数字基座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平台,长宁区将升级数字基座中枢能力,增强数字服务精准适配,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推动教育数字基座升级成为资源贯通共享与精准推送、数据智能分析与高效流转、智能应用集成创新与服务汇聚的智慧中枢。为了让师生使用基座更加便捷,长宁区努力加强区校两级基座与国家、市级平台的联通,搭建开放型智能体接入框架,为师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研等模块化服务工具,实现个性化教育。
第二,长宁区将联动政企校社多方力量,以资源共享、技术共融、人才共育激活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推动打造5-6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鼓励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创新人工智能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及规模化应用。比如,延安中学构建学校基础支撑系统,与区数字基座无缝对接,全面统筹建立“智慧教学综合管理系统”,探索知识图谱与自适应学习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展人工智能“进阶式”课程设计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辅助教学。市三女中开发并试点人工智能教与伴学系统,完善并推广“爱思学姐”和“慧师助手”系统,建立校园数据治理体系。延安初级中学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开设优质的人工智能教学课程,完善智能硬件教学设备。
第三,融合“虹桥智谷”“上海硅巷”的科创资源,构建学段衔接的梯度式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打造虚实结合的智能实验室与创新工坊,培育学生的数字化创新能力。以此激活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推动多元共生长效发展。
第四,长宁区将充分利用区域数据创新核心枢纽优势,加强对学生成长过程多模态数据的伴随式采集、系统性整合与智能化分析,强化多模态数据赋能,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实践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
坚持三方面建设 培育卓越教师阶梯式框架
顾洁燕指出“强高峰、筑梯队、固高地”是长宁区“卓越教师培育计划”中立体构建阶梯式的培育框架。
“强高峰”主要针对具备参评特级、正高级的后备,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人员,东方英才计划人员。通过卓越教师培育发展中心和发展室系列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区域辐射引领。
“筑梯队”主要针对学科带头人、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人员。通过双名工程和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带动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种子计划学员等青年教师团队发展,使“三级六层”教师发展序列得到有效激活。
“固高地”主要针对双名工程种子计划人员,教坛新秀,区、集团、学校骨干等广大教师,推出教师“教学、科研、育德、信息”四大素养培育机制。
一直以来,长宁区教育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高效推进卓越教师培育。教师既提升专业能力,又有成长机会,自然愿意留下来长期发展。在招聘、职称评聘、补贴等相关政策方面,长宁区也做了优化。比如,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奖励制度。不断探索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校任教的“绿色通道”。长宁区希望每一位来到长宁区的教师都能够不断挑战自我,实现卓越发展,为长宁区教育更高质量地发展贡献力量。
长宁区以2027年建成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为教育强区建设锚点,这不仅是对当下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更是为未来教育形态描摹的“长宁区蓝图”。
在谈及长宁区未来教育规划时,顾洁燕强调教育是区域发展的基石,也是培育未来人才的关键,更是老百姓所关心的重要民生。而出台的《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强区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更表明了长宁区教育对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顾洁燕表示会更期待三年后长宁区的“活力教育”能打造更加充满生命力的教育生态,构建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推行更有特色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培育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长宁区教育资源,让长宁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优质发展。
说到对长宁区教育的长远构想与期许,顾洁燕认为一是要坚持创新型人才培养,长宁区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以适应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二是要加强长宁区特色,继续保持教育数字化转型2.0的优势,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创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贡献长宁区实践智慧。三是要推动教育强区的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高峰的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
最后,顾洁燕总结说明长宁区的“活力教育”不仅要在2027年实现质量的飞跃,更要在未来持续发展,成为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相匹配的强区教育,为每一个长宁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