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沃土:将营商“软环境”变为发展“硬实力”

2025-10-21 13:14   来源:东方网   作者:马骏杰   选稿:曾子檬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对企业来说,哪里的营商环境好,就到哪里扎根发展。上海市连续8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正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10月20日,上海市普陀区委常委、副区长李荣华,普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吴新华做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访谈节目,就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沃土这一话题与广大市民和网友进行探讨,并介绍普陀区如何将营商“软环境”变为发展“硬实力”。

  

  聚焦三个关键  厚植营商沃土

  想让企业选择普陀、留在普陀、扎根在普陀,就需要普陀区给企业展现“掏心窝子”的举措。

  李荣华介绍,一直以来,普陀区都把营商环境作为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十四五”期间,累计发布改革举措500余条,今年改革行动方案更是已经迭代到了8.0版,聚焦“企业感受度”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办事方面聚焦高效便利。就是要解决“跑多次”和“跑多头”的问题,特别是高频事项,普陀区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努力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累计新增“一业一证”“一件事”“免申即享”等线上服务160余项。创新“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通过数据与服务的流动,真正实现“异地办事如邻家”。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实现“四证齐发”(企业同时拿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为项目建设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是要素方面聚焦有效供给。企业最关心的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在资金方面,“十四五”以来,支持普陀区内银行机构为辖区企业授信76亿元、放款35.3亿元,今年普陀区新推出了“普陀惠企贷”,设立100亿元融资额度并给予贷款贴息。在土地供给方面,普陀区始终围绕“让好项目不缺空间、好企业不缺载体”深化“产地联动”,目前已梳理出800余亩产业用地,主动招引优质企业入驻。在人才服务方面,筹措超过1万套人才房源,1-9月普陀区引进各类人才2181人,实现人才与区域发展的共生共赢。同时,为了让企业更好地享受到相关要素供给政策,普陀区积极推进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目前已完成66个“免申即享”政策服务和31个政策服务项目的简易申报,努力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三是监管方面聚焦柔性规范。针对多头检查和多次检查的问题,普陀区在涉企行政检查中全面推广应用“检查码”,推进跨部门联合检查,今年以来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近600次,探索运用无人机、远程监测系统等进行非现场监管,有效减少了检查频次,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普陀区施行包容审慎监管,依法对相关首次违法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让执法更有温度。另外,普陀区还整合了不同部门的企业相关数据,形成并向企业免费提供数字版“健康体检报告”,及时提醒全区6万余家企业可享受的政策和可能的风险,通过事前提醒帮助企业安心发展。

  通过全区上下的扎实推进与不懈努力,普陀区在法治政府建设、透明政府建设等方面都走在前列,也被评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政府透明度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县(市、区)前三。

  服务始终是普陀的第一资源,普陀区将不断擦亮普陀服务“金字招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优秀的企业不断到普陀来,让普陀的企业不断变得更加优秀,实现普陀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和共同成就。

  

  围绕三个维度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普陀区正在全力构建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高产业集中度、显示度。例如数字广告产业,就凭借创新活力和集聚效应备受关注,不仅建成了全市中心城区首个数字广告园区,还连续承办上海国际广告节,这离不开普陀区的举措创新。

  李荣华阐述,近年来,普陀区巧借数字化转型东风,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围绕“优生态、筑平台、强服务”三大维度,推动数字广告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为上海建设国际数字广告之都提供助力。

  一是在“优生态”上全力以赴。为加快推动产业生态集聚,普陀区建成了上海中心城区首个数字广告园区,同时也是首批获得认定的“上海市广告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数字广告“产业要素集聚地、龙头企业入驻地、知名奖项举办地、专业人才涵养地”。聚焦企业服务需求,园区配套了4000平米公共服务空间,囊括展示空间、共享办公、多功能路演厅等功能,为数字广告企业提供“一站式”拎包入住的解决方案。上海市广告协会、上海国际MCN发展与服务联盟、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上海办事处先后入驻园区,构建了全产业链服务矩阵。通过系统引进行业引领力强的协会组织和品牌显示度高的重点项目,推动形成了枝干相依、互利共荣的良性生态。2023年开园至今,已经成功引进170余家数字广告及关联企业,使普陀区数字广告企业达到1031家,形成涵盖精准营销、跨境出海服务、直播电商、数字人、元宇宙等各环节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了利欧数字、剧星传媒等一批头部企业。今年1-8月,普陀区规模以上广告企业实现营收271.7亿,同比增长9.4%,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成效显著。可以说,数字广告已经成为普陀区一张品牌化、专业化的“产业名片”。

  二是在“筑平台”上持之以恒。普陀区重点关注高能级品牌活动的培育发展,筑牢以文化品牌为基础的行业“强磁场”。一方面聚焦“国际”属性,携手上海市贸促会,自2022年起连续4年举办上海国际MCN大会,依托MCN赋能千行百业的巨大潜能,以“会+展”联动形式,助推高质量品牌和文化内容“走出去”“引进来”。携手上海市广告协会,连续3年举办上海国际广告节,打造了聚焦行业前沿趋势、创意作品展示、技术成果发布等核心内容的国际性行业盛会。另一方面聚焦“权威”作用,今年成功推动“虎啸奖”系列活动落地普陀。该奖项作为中国品牌营销数字化领域的专业性奖项,具有的含金量和广泛影响力将进一步激发普陀数字广告产业活力。通过构建高层次、国际化活动平台,为园区和数字广告企业提供交流机遇、搭建展示窗口,形成了“活动举办—要素集聚—价值转化—反哺生态”的正向循环,有效提升了普陀在数字广告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三是在“强服务”上精准发力。服务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普陀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落实招商服务一体化,努力当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一是惠企政策扩面提质。针对数字广告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热点,动态修订《普陀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意见》《普陀区推动数字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产业集聚、行业交流、人才队伍建设、金融服务等企业关注度较高的领域给予更多突破性支持。二是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依托“上海市银行业文化创意特色支行”制度,与工商银行普陀支行深化线上线下服务机制,定制专属文创金融产品,合力破解数字广告企业因轻资产特性导致的信贷融资难题。三是产教融合培育人才。基于数字广告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普遍需求,普陀区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院校达成共识,将共同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高校学生与数字广告企业之间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了从企业“向下扎根”到“向阳生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动企业难题“一站解决”,形成“服务一个,链动一群”的强磁场效应,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痛点,为数字广告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续,普陀区将继续通过政策完善、服务提质、生态优化、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数字广告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推进五个协同服务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沪宁沿线作为贯穿长三角的大动脉,涌现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汇聚了最高端的产业形态、催生了最密集的创新需求。普陀区正借助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资源和机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和协同发展。

  吴新华介绍,作为上海连接长三角的“西大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区,今年2月,普陀区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正式携手,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8月,扬州也加入进来。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桥头堡和始发站,普陀区加强长远谋划布局,做实产业、科创、要素、服务、市场五方面协同,持续优化沿沪宁协同发展的营商环境。

  一是实施产业“一幅图”。构建沿沪宁重点产业图谱,加快形成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的产业新格局。支持科研院所发挥技术优势,在重点产业垂直细分领域成立“链式联盟”,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现已推动区内5家科研院所成为“链主”单位。比如,发挥区内上海化工院在同位素研究领域技术优势,与无锡共建化工安全技术中心、承担南通研发项目,更是在苏州太仓建成氧-18同位素生产基地,成功量产用于肿瘤早筛的关键试剂,推动进口产品降价86%。

  二是构建创新“一条链”。上线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定期举办成果展示、项目路演、融资对接等活动,推动供需资源精准匹配和高效对接。组建包含74名沿沪宁城市技术经理人的队伍,提供科技成果对接转移及样品化、产品化、商业化系列服务,助推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线上企业自主选择、系统智能匹配和线下技术经理人牵线搭桥等渠道,在产业细分赛道上实施“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

  三是打造要素“一张网”。以沿沪宁科创基金矩阵为切入点,引导沿沪宁城市的政府资本和产业资本在资金端与项目端共同参与,共同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科技、金融、人才、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在城市间高效流动。持续完善人才安居专项支持政策,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汇聚沿沪宁城市。

  四是推动服务“一站式”。依托普陀区作为上海连接长三角“西大堂”的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选取位于G2、G42高速入城口的信泰中心42层,打造面向沿沪宁、服务长三角的“一站式”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沿沪宁各城市科创产业资源在沪“会客厅”和“服务中心”,为沿线城市的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展示、路演空间,一站式办理政务、金融、出海等服务。

  五是促进市场“一盘棋”。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政策协同、市场准入、数据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更好打破区域间、部门间壁垒。推动沿沪宁文旅合作“一站多点”,创新策划“沿着沪宁去旅行”“坐着高铁游中国”等旅游产品,打造以普陀为起点的沿沪宁旅游IP,形成入境首站强引流效应。推动文旅商体跨区域合作,联合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展览、赛事等活动,如半马苏河马拉松比赛、国际MCN大会等,着力构建一体化文旅大市场。

  后续,普陀区将持续聚焦企业感受,不断完善为企服务,合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院所、人才等各类主体,能够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大显身手、蓬勃发展。

  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普陀区将不断用服务为企业赋能、用规则为企业护航,用更优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