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妖怪的夏天》论西游故事世界新的可能性
2025-3-28 18:12 作者:钱琨昱 选稿:马骏杰
西游故事世界以《西游记》文本为原点,从内到外逐渐发散。其中有“86版《西游记》”为代表的忠于原著的翻拍剧集,也有以《大话西游》为开端的一众解构电影。这是一个免费IP、多方入场、且存在影片之间自相矛盾、互相解构的问题的故事世界,也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得到普遍好评的影片。本文以处于离故事世界核心较远的边缘产品《小妖怪的夏天》作主要例子,探讨产品的主观能动性打开西游故事世界的新的可能性。
一.主动进入以求对于经典或潜文本的打破
《小妖怪的夏天》属于西游故事世界,不仅是因为其故事背景取自《西游记》,也因为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转化思路明显地受到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影响,对于主角的立体化与复杂化,将西游神魔并执着的特点解构,这是在“86版《西游记》”、《大话西游》后更完全的现代化转型,不仅在技术和表现形式上贴近了现实生活,神魔也与现实中人有更多共性。
虽然两部作品都从传统文本《西游记》转化而来,生成的显文本差异也十分显著,但是其内在仍然采用了类似的现代转化模式,即创造弱点、有降才有升,本质上是对于经典原著的有意打破。
从故事世界的角度来看,原本的西游故事世界一直都存在,但是否选择与其产生联系、或者说进入这一故事世界是产品生产时的主动决定。进入这一场域的意图在于吃到拥有全民观众基础和亲切感的红利,但也势必会被与故事世界中其他作品比较。观众有了熟悉度,就会有所期待,对于这样的已经有不少优秀先例在的世界来说,仅仅入局是不够的,如果没能在故事世界中站稳脚跟,就会被随红利而来失望和不满反噬。如星皓影业的“西游三部曲”,虽然有意在西游故事世界中画出属于自己的一块版图,是故事世界建构战略的产物,但并没有在故事世界里建立自身的意义,反而因“蹭热度”得到更低评价。
从以往的故事世界的作品来看,如何避免反噬、站稳脚跟有两种思路:
一是在质量上的进步。如同面包黄油的经典产品,“86版《西游记》”这类忠于原著的改编和翻拍。尽管有“86版《西游记》”珠玉在前,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还是有各方持续对原著进行重新翻拍,如TVB版(1996、1998),浙江版(2010)、香港邵氏电影西游记系列等。这些作品被接受的原因在于随着技术迭代的画面质量的进步以及“86版”因条件限制没能拍到的剧情细节,相当于现代化重置。可以预见,往后随着往后技术的发展,VR版《西游记》也并非没有可能。
二是不拘于原有的故事世界的内容,寻求故事世界边界的扩宽,开辟新地以立足。人才驱动的明星产品、最具代表性的《大话西游》就是这样的思路,解构了原有的文本,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小妖怪的夏天》也属于这一类。
《小妖怪的夏天》选择了在西游世界的背景下展开讲述,但其内核是一个现代的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故事,从其收获的好评来看,进入西游故事世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该作完全可以作为纯粹彻底的原创之作,但为什么生产时选择了《西游记》中的人物与背景、选择与《西游记》产生联系,进入这个故事世界?究其原因,西游世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潜文本,观众对其熟悉度越高,文本的边界被打破、原有的世界被拓宽的时候给人带来的陌生感和眼前一亮的欣喜感越强。陌生化理论应用对故事世界生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见:通过间隔、疏离、异化使观众对西游故事“陌生化”,从而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观众对于既陌生又熟悉的故事具有天然的兴趣。该作没有像往常的西游故事世界的产品选择师徒四人作为主人公,而是选择了无名反派小猪妖。全新的主角意味着全新的故事展开视角,西游故事中以前并没有这样的先例。在故事世界中,先前的解构与类型电影(爱情/动作/……)的发展已经差不多的时候,呈现出新的可能性意味着产品的自身意义。
由此可知,跟风的生产思路在故事世界的IP内容中并不好用。星皓影业在田晓鹏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后出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再世妖王》照搬了前者的故事结构,有比前者更精细的作画质量,但因其没有任何对潜文本的打破和创新,在豆瓣评分上,前后者8.3与5.3的差距,足以说明观众并不买账。
二.时代性与市场环境下更新自身立场
西游故事世界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每次出现也可看作是一个循环,经典的内容重新被拿出来讲述。且也同时尚一样,仅仅重新拿出来是不够的,“复古”永远是时尚,但只是“把过去的东西拿到现代”不是。
市场具有时代性。想要找到自身立场,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市场当下的大环境,与过去的市场做对比,近年的观众相对于好莱坞高成本大片和作者导演价值表达的影片,对于内容话题度高、切中共情的影片更感兴趣。西游故事世界中的产品也需要向此方向靠拢。在内容与角度的选择上,《小妖怪的夏天》注意到了市场的变化,迎合了当今的热点关注和主流的声音,不仅只是一部内部推动的产品,同时也是外部拉动的。它依据市场的偏好诞生。
二是找准目标受众。在市场细分的趋势下,想要找到自身立场,先是需要明确受众。找准目标受众是决定影片反响如何的第一步。从这一角度看,《小妖怪的夏天》与年轻观众的共鸣是能够得到良好反馈的重点之一,其对于市场的选择和把控,目标受众画像大致为初接触职场的年轻人,同时小时候电视得到普及、大多是看着动画长大的,拥有动画观影基础的一代。小猪妖与年轻人的共通性在强硬的上级、母亲絮叨的关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中能够作为情绪表达的出口,也是“受众参与”的核心之一。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当代背景的故事,对应着当代的受众,并且有涉及经久不衰的亲情元素。
由定义来看,潜文本是需要加以现代转化的可利用资源。所谓“现代转化”,可以理解为每个“现代”都是转化的重心,转化过程中如何与当下更加贴切是长久的命题。《小妖怪的夏天》对于《西游记》原著从视角、主题、人物、台本方面的转化,融入更对当代观众口味的元素,在这方面算是成功之作。可以预见,假如《小妖怪的夏天》再次出现的时代已是二十年后,它必然要舍弃掉当今的一些东西,向未来观众愿意看到的方向转化,才有成功转化利用的可能。
故事世界始终会受到市场及时代的影响,随之变动。受众的时代性决定了时代性的作品的受认可,对于受众的接受,将在下一章中更详细地分析。
三.受众参与和尺度的把握
受众的参与是西游故事世界的一部分。西游故事世界与观众密不可分。或者说对于这类故事世界,(与漫威宇宙不同,它整体是分散的且内部产品相互矛盾解构)观众对于《西游记》文本的认知基础就是西游故事世界得以成立的原因。如何让受众接受这一产品,是进入故事世界的重要命题。
从《西游降魔篇》可以看到,这部作品基本没有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而是一味追求解构,将人物和剧情全部从原本剥离,放进善恶颠倒的另一个结构中。即使有周星驰和《大话西游》的双重观众基础加持,受众也难以接受对《西游记》以及《大话西游》完全的解构。对比豆瓣评分,两部《大话西游》在9分之上,而《西游·降魔篇》只有7.2分,在获得低分的同时,豆瓣评论里多次出现的“能不能不要再消费《大话西游》了”也说明了这一点。解构的确再次拓宽了故事世界,但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这对产品的无论商业价值还是口碑反响都是一次打击。拓宽故事世界的边界是重要的,但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使受众能参与进来,给予受众一个可以进入的共鸣切口更为关键。
对比之下,《小妖怪的夏天》的解构更加温和,受众的接受门槛相对更低。对人物形象有所创新但并非彻底解构,孙悟空仍然是作为善与拯救的一方,甚至比原版更加温暖。B站高赞评论“这就是我心里的大圣”也可以说明此项策略是有效的。这仍是对于原版《西游记》“贯彻的善”整体价值观的体现,其对于改编的尺度控制在了合适的范围内,规避了受众对过于颠覆的剧情和人物产生的不适,是一种看到受众的表现。并且在利用西游IP时,《小妖怪的夏天》的明智之处在于在西游故事世界里做一个原创故事,小猪妖的故事西游记几乎没有提及,该产品借用并更新了设定,剧情则是原创。这是对潜文本的另一种利用,规避了核心处的喧扰与拥挤、以及观众对于过度魔改与歪曲的人设剧情的拒绝接受的风险。这的确是选择《西游记》故事背景的妥协,但考虑到改动过大的风险,可以看作求稳的明智之举,具有参考价值。
从故事世界的利用来看,《小妖怪的夏天》入局西游故事世界并获得一定成功的案例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和启示。可以看出,对于经典或潜文本的打破,拓宽故事世界以求惊喜感;根据时代更新自身立场,能够兼容传统故事与当代环境;同时将对原作的改动保持在一个受众易于接受的合适尺度,是一部作品决定进入某个故事世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唐若晗.陌生化理论解读动画《小妖怪的夏天》[J].中国报业,2023(18):226-227.DOI:10.13854/j.cnki.cni.2023.18.086.
[1]陈旭光.论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J].艺术评论,2015(11):7-15.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15.11.002.
(作者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钱琨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