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 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4-4-25 17:24   来源:东方网   作者:曾子檬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在知识产权工作链条上,如果说创造是形成知识产权的基石,那么运用就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通道。

  4月24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慧做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访谈,为广大市民和网友介绍上海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工作的有关情况和政策举措,并进一步倾听和征询广大市民、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建议。

高效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工作 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

  杨慧介绍,目前上海拥有有效专利9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4万件,实用新型专利56万件,外观设计专利12万件,专利资源非常丰富。如何挖掘专利的市场价值,把专利变成红利,是当前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此方案的出台,就是要着力解决当前专利转化运用工作中面临的转化率偏低、机制不畅、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杨慧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制定了《上海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从六个方面入手,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优化专利供给质量。组织本市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存量专利盘点工作;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强化专利质量和专利运用的政策导向;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建立以市场应用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等制度,落实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的声明制度;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激励。推动实现优化增量、转化存量。

  二是加强专利供需对接。支持专业交易机构建设专利转化资源库,面向企业差异化精准推送专利技术;深化上海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成效;鼓励开展专利供需对接等活动。

  三是促进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组织开展专利产品备案和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建立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核算发布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专利信息利用等工作。

  四是专利推动重点产业强链增效。建设若干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运营促进中心;大力实施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

  五是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强化本市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及运营体系功能建设;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专利转化运用支持机构;推动长三角重点区域知识产权运营工作;深化实务人才培养。

  六是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质增效。支持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化解融资难题;完善知识产权质押普惠贷款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配套政策激励;优化市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制度;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

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 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

  高价值发明专利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慧表示,近年来市知识产权局持续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支持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修订完善《上海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培育高价值专利的政策导向。二是加强项目支持,面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高价值专利升级培育项目。三是加强服务支撑,提供专利优先审查服务和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帮助创新主体缩短审查周期,快速获得专利授权。四是通过中国专利奖、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等具有高影响力的奖项评选,发挥评奖表彰的引领示范作用。

  专利权人将专利进行产业化、商业化、资本化等活动,获得经济效益,这就是专利转化运用,让知识产权变成知识产“钱”。杨慧介绍,专利转化运用具体可分为自行实施、专利许可、专利转让、知识产权金融等形式。企业自身创造的专利,一般会以自行实施的方式进行转化运用,实现专利产业化。另外,一些企业还会通过知识产权金融,将核心专利抵押给银行,获得融资贷款,推动企业成长壮大。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通过专利许可、转让,把专利技术推向市场,实现专利价值。近年来,市知识产权局推动构建了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体系,目的就是大力推动创新主体,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成果,以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实现有效流转和市场价值,把专利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

  杨慧提出,推动知识产权运营工作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发力,共同支撑。市知识产权局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构建这个工作体系:

  一是夯实运营底座。上海目前有两家有牌照的交易机构,分别是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在此基础上,建立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综合基地,作为交易运营的数据底座,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信息集散、定价指导、交易撮合、交易鉴证、资金结算、备案登记等服务。

  二是畅通运营枢纽。在全市各区和临港新片区,建立了17个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功能园,集聚产业、资本、人才、交易、服务等知识产权运营要素资源,开展专利技术供需对接等工作。此外,还铺设了15个“专利超市”,建立专利技术“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信息匹配机制。

  三是构建运营链条。先后在教育、科技、卫生、国资、工会、航天、中科院等系统,建立了8家运营促进中心,面向系统内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运营的促进工作。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行业协会,建立了3家运营促进中心,推动创建产业联盟、标准必要专利、团体标准等。

  四是完善运营机制。在重点产业领军单位中,建立了8家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运营中心,推动专利池构建和市场化运用。在高校、医院、企业等不同主体建立了6家知识产权产学研运营联合体,推动各方明晰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处置方式,提高合作效率。

  下一步,市知识产权局将充分运用并发展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让它真正发挥功能,更好地为创新主体服务。

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有效融合 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企业也在尝试通过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来融资。

  杨慧表示,为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环境,市知识产权局也在不断努力,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有效融合。一是加强政策引导。2021-2023年,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从不同方面,明确了具体的支持措施。二是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各区面向中小企业制定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保险贴费、转化贴补的三贴政策。其中,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一般不少于利息的50%。三是探索风险补偿。联合相关部门试点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制度,即参与试点的银行在其贷款逾期超过90天后,可提出申请由市级财政资金先行补偿25%本金损失。同时,支持市融资担保中心创新专项“保证金”产品,作为未来履行保证责任的承诺。

  为提升上海市金融机构和相关单位参与知识产权金融的主动性、积极性,市知识产权局组织成立了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发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保险产品信息和服务专员名录。迄今,联盟已有成员单位33家,其中包含银行机构20家、保险机构3家、担保机构1家。指导相关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专利商标许可收益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交易保证保险、“知识产权快易贷”担保等创新产品。同时,帮助提升这些机构的业务能力。2023年,联合相关部门认定上海农商银行、太平洋安信农保等15家金融机构为“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今年,还将评选一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特色网点。

  此外,市知识产权局还从人才、需求、效率等方面入手,加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一是开展多期培训,强化知识产权金融人才培养。二是加强供需对接,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银企对接”“入园惠企”等线上线下活动。三是提升登记效率,开展“专利质押线上办理全流程无纸化试点工作”,在一些区商标业务窗口开通商标质押登记办理服务。

  最后,杨慧表示,知识产权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各类主体的获得感和社会的满意度。欢迎广大市民和网友对知识产权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