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维,唱响新时代新文科卓越育人的主旋律

2021-3-3 17:09   来源:东方网    

  2020年底,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了新时代文科建设的新使命。春节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在学习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基础上,围绕改变思维,以学术卓越、课程卓越带动育人卓越的主题开展全院师生大讨论。大家表示要改变思维,追求卓越,响应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号召,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致力于华东师范大学未来的发展及对社会、民族的独特贡献,努力为华东师范大学卓越育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阎德学副教授从“改变思维提升创新力”“人生幸福的指归”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大学思维阶段的主要特点、大学教师应有的使命和担当。高晓川副教授提出大学老师要不断拓展知识面,更多地涉猎各种文献,对改变思维有很大帮助。王铁军副教授指出时代和历史会认定和选择自己的卓越人才。臧术美博士认为高校要培养卓越人才,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问题意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研究能力。

  张昕副教授针对研究生基本写作能力不足、逻辑修辞层面存在短板等问题建议,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全校性、跨专业的通识教育,增加研究生在“表达”“修辞”和“逻辑”几方面的能力提升。王海燕副教授建议以科研反哺教学,不仅要以科研提出新的理论,适时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还应与学生分享科研的体会。孙溯源副教授希望增加课外与学生的互动,带动学生读经典、跟踪现实,密切联系新的形势,引入课堂讨论,把课内和课外、知识学习和问题分析结合起来。汪诗明教授指出,以课程卓越推动卓越育人,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主要教学形式。姜睿副教授提出要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三个着力点出发实现突破。对于教师而言,不应做陪练,而应做教练;不应仅做讲授知识的授课者,更要做引导学生思考与创新的学术导师、注重学生价值培养与人格健康的心灵导师,以及鼓励学生创新突破、理解认识并改变世界的职业导师。范军教授认为,做老师就是要先观察学生是什么样的思维。余南平教授认为课程体系需要重新塑造。批判型教学的本质是发现问题,把问题带到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训练思维能力,提升各方面的素质。

  刘军教授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对硕士生的资格考,要求硕士生广泛阅读,要让学生忙起来。对于博士生的培养,要进一步强调科研能力训练,鼓励博士生成果。在教师层面,要推出听课制度、公开课制度等,创造更多条件,促进师生互动。以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学术卓越与课程卓越,实现卓越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