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街道致力于“非遗进校园” 《龙华民谣》非遗读本首发

2020-6-9 17:24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洁敏   选稿:孟繁嘉

  龙华民谣是龙华地区广大群众在生活、劳动、婚嫁等方面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韵文形式。今年,专家们在疫情期间为了龙华民谣的传承“加班加点”,编撰出版《龙华民谣》校本教材。6月9日上午,“童声传千年·垂髫习华音——《龙华民谣》非遗读本首发式暨传承研讨会”在龙华街道社区学校非遗教室举行。

  研讨会上,由龙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岚致辞,对专家、学校、社区为龙华民谣传承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希望未来大家一起携手努力,让龙华民谣和千年龙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会议由编撰代表徐维新老师谈论了编撰过程及心得,传承人俞惠娣分享教学方案及设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岚、区文旅局非遗办主任金志红、区教育局代表向学校及社区代表授书。

  徐维新说:“《龙华民谣》作为校本教材,我们编写整理的时候,定位就是幼儿园到小学两年级。龙华民谣是龙华地区的民谣,也是上海地区的民谣。在朗读、流传的时候都是用上海话的,在内容安排上,我们的着眼点就是保护传承上海话。所以这本教材的每一课,除了一首民谣外,还有一个龙华的民间故事,有新编的也有流传的,还有一些关于上海或者上海文化的小知识。”

  会上,传承基地代表龙二幼儿园施敏园长,从教材、授课、展示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龙华民谣在学校的传承情况。她表示,龙二幼儿园地处龙华,很多幼儿家庭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龙华,对龙华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厚的感情。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属于龙华这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逐渐被遗忘,例如龙华民谣,这种记录着龙华地区人们生活智慧和人情的一种口口相传的形式逐渐淡出了大家的生活。上海是座移民城市,最近几年,随着市民来源的多元化,上海话讲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发现园内许多小朋友都不会说上海话。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识,学校应该承担传承文化的职责。因此我园成立了沪语课程开发小组,通过收集素材,课堂实践,形成了我园的沪语课程。沪语课程的内容主要选用了“阿拉上海人”这本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过的幼儿乡土文化教育参考书。这本教材的内容比较贴合幼儿的生活,但缺乏地域特色,龙华民谣一书的出版,正好弥补了其中的缺失。

  近年来,为保护、传承龙华民谣,龙华街道邀请专家,联合编撰《龙华民谣》、《龙华传说新编》,致力于“非遗进校园”,选取了龙华小学和龙二幼儿园作为龙华民谣的传承基地,将龙华民谣传习课程纳入教学任务,将童谣编入教材。接下来,龙华街道将进一步丰富龙华民谣的内涵,形成“口口相传、专业师资力量配备、书本音频资料丰富、传承队伍壮大、专门场地展示”的龙华民谣保护传承模式,使龙华民谣深入人心。